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尋根

我出生在台東鎮光明路店街上,當年街道兩旁有大樹可供乘涼,

攤販就在樹下擺些水果、青菜叫賣,

記憶中在住家斜對面十字路口旁有一個賣青草茶的歐巴桑,她的青草茶冰涼可口,

大熱天玩耍後最愛買一杯大家分享,猛喝一口,一陣冰涼順喉而下,

接著衝到腦門,頭皮發麻,小玩伴們互相取笑戲弄的畫面,至今仍留在腦海裡。

當時小鎮只有幾條街比較熱鬧,沒走多遠就是一片田野鄉村景色,到處都是綠油油的。 


    19歲到台北上大學才第一次離開家鄉,由於在校外租屋,年年換房間搬遷是家常便飯,

畢業後從商工作所需,除了台北外,陸續居住過新竹、台中、西螺等地,

甚至為了打開外銷草蓆地毯與壓克力地毯工廠生意,

還遠至日本大阪、倉敷及大陸寧波等地居住數年,輾轉漂泊搬家已經數不清次數,

一直到40歲才落腳新莊。

奇怪的是搬到新莊之後,就此定居下來,住了二十年從沒想過要再遷移他處,

我以為大概是累了,並沒有細想探究捨不得離開新莊的原因。 


    由於個性愛吃,對新莊最初的印象是新莊廟街夜市的美食很多,

尤其是慈祐宮廟口的潤餅攤,天天都有人群大排長龍,更是每次必定會光顧,

除了幾家美食攤位食物好吃以外,對新莊是一無所知。

直到去年進入新莊社大學習,才知道原來新莊三百年前是個港口,

對新莊老街悠久深厚的歷史著迷,於是開始在白天逛新莊老街,

並且認真研讀新莊百年文史,赫然發覺這一切都有因緣不是偶然,

似乎慏慏之中有一根線牽引著我,一步一步持續深入探索。 


    先是堤防旁一條蜿蜒彎曲的小徑─碧江街吸引我的目光,

窄小的街道旁卻種滿粗壯巨大老榕樹,歷經百年風霜依然綠意盎然,枝葉繁茂,

盤根交錯與民宅融合共存,展現它旺盛的生命力,

據說古時栽種榕樹目地是為了繫帆船,具有讓船固定在新莊港碼頭邊的實用功能;

勾起了我憶及國小的校園:小學就讀台東鎮師範附屬國小,台東海風強勁,

加上太麻里溪河床乾涸,常引起風吹沙,因此校園內種滿大榕樹,

除了美化環境之外,還可以抵擋風沙的侵襲。

當年台東的風吹沙威力驚人,有時候非常地誇張,

明明前一天放學時才把桌椅擦洗乾淨,並緊鎖門窗,

第二天早上到學校進教室,就看見桌椅上又鋪滿了一層灰白色的細沙,

真是無孔不入,所以老師規定每個人要帶二條抹布來學校,早上和放學都要各打掃一次,

我常常在下課時和同學們跑到大榕樹樹蔭下玩耍、或跳橡皮圈,樂此不疲。


    之後研讀到新莊路《戲館巷》歷史,

了解新莊百年前就有數家傳統布袋戲班互相車拼鬥場,非常熱鬧,

雖然戲館巷只是當年戲班子的聯絡處,並非表演場所,

至今仍存留二間古色古香的老屋,述說著往日風情,

百年布袋戲班「小西園」還保留一棟房子在戲館巷內當住家。

回想起小時候沒有電視,唯一的娛樂就是在廟會時搬個板凳到廟前看布袋戲,

一邊聽故事,還可以順便學歷史典故呢!

例如三國演義的桃園三結義故事,就是從布袋戲聽來的,

我對紅面關公的忠孝節義精神,黑臉張飛的草莽個性與武功高強等故事深印心中。

沒想到新莊老街上的武聖廟,又稱關帝廟,

祭祀主神關公卻成為當年米市街上商家祭拜的財神爺,形象有些落差,內心仍難以接受。


    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新莊路武聖廟附近的《米市巷》,

百年前從武聖廟到挑水巷之間大都經營米店,這一段路通稱米市街,

當時新莊出產的米不但足以供應台灣北部地區,還可以外銷大陸,

米市巷是米市街上店家請的工人扛著笨重米袋,徒步吃力走到巷底港口碼頭,

上貨裝船運至淡水及廈門等地的一條窄小巷道,徒留名稱已無任何跡象與米有關,

只知道板橋林家花園主人其始祖林應寅與林平侯父子,

於清朝乾隆四十三年﹝西元1778年﹞來台後,就是在新莊老街上經營米、鹽生意發跡起家。

小時候父母也是在台東鎮上開一間米店,所以對米市巷特別有親切感,

童年記憶裡米店請了一位原住民和二位童工來幫忙,原住民年約三十,孔武有力,

經常看見他一個人就可以背百來斤米袋工作,臉不紅氣不喘,一點兒也不覺得吃力,

只是一到發薪日,他一定會消失幾天不見蹤影,

母親說他一定是喝小米酒,爛醉如泥到天亮,才不來上班。

童工與我年齡接近,工作閒暇時常玩在一起,我搬到新莊後,女童工採雲已經為人母,

北上參加兒子的訂婚宴,還特地繞到新莊來看我,閒聊往事。


    曾聽祖母林白雪講述她小時候住豪宅,家財萬貫,是林家的千金大小姐,

祖父被招贅入林家,代管林家的樟腦丸與菸草事業,

我詳細翻閱板橋林家花園的文史資料,企圖尋找任何蛛絲馬跡,是否與祖母有一點關連,

但最終徒勞無功。就在失望之際,偶然間觀賞李崗導演的一部紀錄片【阿罩霧風雲】,

陳述霧峰林家的家族血淚史,腦門頓然閃過一道曙光:

莫非我找錯方向?追問仍在世的老一輩長者,

才知道霧峰林家的後代較有名的林獻堂,是祖母的堂哥,也就是我的舅公! 


    認真地探索霧峰林家的歷史資料後,

發覺台灣二百年近代史之中,都有霧峰林家的身影介入,

這個移民家族的生存史,幾乎就是台灣近代史的縮影。

林家祖先由福建漳州渡海來台,篳路藍縷開創家業奠基後,

行有餘力還曾渡海回大陸,助湘軍左宗棠平定太平天國;

清法戰爭時,林家也在淡水助劉銘傳力抗法軍的侵入,

成為清治時期台灣社會最具影響力的家族之一;

西元1895年清朝甲午戰爭敗戰後台灣被割讓給日本,林家分裂於兩岸,

林獻堂選擇留在台灣,在日據時期領導文化協會,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設法推動臺灣自治,

在日治時期,霧峰林家與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陳家並列為「台灣五大家族」;

國民政府收復台灣後,林家捲入二二八事件,不容於政府導至淒涼下場,西元1956年林獻堂避居終老於日本。

在歷史的洪流中,站在十字路口上所做的抉擇,非常的關鍵與重要,稍一不慎,就是功過成敗之分野。

霧峰林家花園在九二一大地震後幾乎全毀,只有大戲臺留存下來,

經過14年花費7億元重建,現已重新開放參觀,名為【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

另外一部分花園劃入明台中學的校園。 


    作家鄭清文曾說:「人在長大以後,甚至到老年,心中總是保存著三樣最珍貴的事務,就是童年、故鄉和親情。」新莊有我童年故鄉相似的影子,我捨不得離開新莊原來是有原因的。 


   撰文者   陳玉玲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新莊忠義舘


(忠義)

新莊忠義館對我而言是個不熟悉卻也不陌生的一個名稱,

在正式的拜訪忠義館之前,我對他的印象很模糊不清,

雖然模糊不清卻不太陌生,住在新莊街上的我,常在新莊的廟會中看到忠義館的身影,


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前幾年,新莊大拜拜時,忠義館人員擔任大眾老爺的轎班人員,

每年大眾老爺出訪,幾乎都是坐車或推轎,

而忠義館擔任轎班人員時卻是用扛轎的方式陪伴著大眾老爺遶境



(忠義館為大眾老爺扛轎讓信眾稜轎腳~圖為忠義館提供)
(大眾老爺給予信眾的庇護,是需要許多肩膀與雙手奮力的扛起~
同時也扛起了忠義館對大眾老爺的用心)


館內的大哥告知,用扛轎的方式是希望讓民眾,老老少少的信眾長時間等待大眾爺來臨時

可以更貼近大眾老爺,稜過大眾老爺的轎底,更真切的感受到大眾老爺的庇護,

而且這一扛就扛了三年的時間阿~令人感動~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也是前幾年新莊大拜拜時,忠義館在豐年街口搭設大型舞台車,

以往的新莊大拜拜我總是堅守在我家附近看熱鬧(笑)~

但那一年我因為舞台車棄守了我家!畢竟感覺真的很熱鬧嘛~~

這些是我對忠義館的印象!


至於為何會去拜訪忠義館,因為拜訪在地社團、在地民眾和耆老,搜集故事

一直也是我們新莊故事遊藝隊的重點任務之一阿~


上個月在整理新莊大拜拜的基本內容要分享給社大的夥伴們時,

無意在網路上看到忠義館的粉絲團訊息~

訊息中透露為了迎接今年的新莊大拜拜他們正在為館內的神將進行整理,

於是我立馬傳送了訊息,希望可以去拜訪他們,如此行程就成行了!


說實在話,拜訪前我的心情還真是忐忑不安啊!

要問什麼?除了一些基本問題外,其餘的一點想法都沒有~

然後也不知道忠義館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團體,超怕遇到奇怪的人

真的去拜訪時,我大概只緊張了十分鐘,之後就覺得這些人真是真性情阿!

3個多小時的時間,我們聊了忠義館,聊了新莊大拜拜,聊了新莊的過去、現在、未來

還有珍貴的老照片,得到的比想像中的多超多的,


講了那麼多廢話~現在我要來正式介紹新莊忠義館了~

我與忠義館的接觸並沒有真的很深入,但幾次的交集與拜訪,卻也讓我心有所感


新莊忠義館,我的認知裡,比較像是所謂的陣頭館,

聽到陣頭館,想必很多人心中會揚起跟我一樣的想法吧!

很複雜、壞小孩、很亂等等的負面印象~

但我所看到的忠義館卻不是這樣,這讓我心中其實很驚訝,這部份後面再講~

先講講忠義館的故事吧~



(開基帝君)

忠義館的開基關聖帝君是約莫20年前由新莊大眾廟請回來的,

所以新莊忠義館與新莊大眾廟淵源頗深阿!

那時的忠義館並無一個固定的場所,所以請回的神尊供奉在朋友家中,

一直到近幾年才真正為帝君和眾神明找到固定的場所供奉


館內還有一尊少見的神尊,名為山東三軍爺


(山東三軍爺)

館內的山東三軍爺是從艋舺金門館分靈而來的,據傳三軍爺是北宋不敗武將

這尊神明真的很特別呢~我也沒見過~(沒見過的太多了我~)


另外館內的鎮館 關聖帝君真是讓我眼睛為之一亮阿!!


(鎮館帝君~請原諒我當時手機的相機有點不太好~下回有機會補更清楚一點的)


為何說這尊帝君讓我眼睛一亮呢~其實一開始我近看只覺得神尊雕的很漂亮,

看了很久,館內的大哥說這尊神尊是由林家億老師做的

我的頭腦馬上搜尋了一下,這個名字很熟悉,

突然想起之前在公視的節目上有看到林家億老師的採訪,

是一位漆線雕師傅,並且得過第三屆府城傳統工藝獎,

漆線雕是採用天然漆、磚粉等材料混合,再以手工搓揉成細線,

然後在神像上纏繞成如龍鳳、麒麟、雲水、纏枝蓮、鯉魚等複雜的圖騰,

形成各式浮凸的立體裝飾,其中的精細和困難度就不用我多講了!

比對現在許多的神尊很多都是來至對岸,用機器雕刻出來的成品來說,

這樣子手工精細又是難得一見的傳統工藝真是讓人不得不多看兩眼~

只是沒想到會是在這樣子的地方見到難得一見的神尊

由此也可見,忠義館內的人員眼光還真是挺好的啊~(笑)

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館內的大哥告訴我,

林家億老師的作品中都會有隻鯉魚當做自己的落款

在帝君衣服的下擺處還真的有一隻漂亮的鯉魚呢~

不過我沒見過其它作品~所以不曉得其它的作品中是不是都有鯉魚!

有興趣的朋友們~歡迎前去參拜帝君,順便親眼欣賞難得的傳統工藝


另外,還記得我剛有提到忠義館再整理神將的事嗎~是的~現在要來介紹神將了!



(八爺-范將軍)



(七爺-謝將軍)



(周倉將軍)



(關平太子)

上面四尊神將平日供奉在館內,有活動才會請出來~

館內的大哥說,七爺八爺的眉毛是用小女童的頭髮做成的喔~很特別咧~

我好奇的問,神將大概有多重阿~大哥們說大概也有5.60公斤吧!

然後拿出了其中一尊神將背後的一支旗子給我試拿

我的媽阿~光是一支旗子就己經有不小的重量了~

何況一個神尊自己本身木頭的重量加上衣服裝飾等等還要加上四支旗子

大哥們說請神將時,走路的時候,旗子會跟隨著搖擺的程度跟著晃動,那就會加重囉~


我很喜歡看神將,總覺得每尊神將都有不同的神韻和氣質,

尤其是特別喜歡八爺,可能因為比較小尊所以在表演上的內容和動作的精緻度都很有看頭

隨著神將腳的動作,八爺可以表現出嚴肅、威武、開心等等不同的情緒,甚至高難度的動作

所以每每在廟會裡看到八爺,我都會特別開心~

但這一次的拜訪,讓我忍不住覺得,高大的神將要舞的漂亮,走的威武,感覺更不容易呢!


第一次去拜訪之後沒多久就是新莊一年一度的新莊大拜拜了~

忠義館受邀到新莊消防隊去接駕,下午在消防隊接駕,晚上則回到忠義館接駕

所以我才有幸可以看到拍到神將請出來的畫面~請客倌們看照片囉~

























(動態下的神將還真的是不太好拍~下回應該要帶上專業攝影師才行)


一篇文章並不能完全介紹完新莊忠義館,20年的經歷,有很多的故事和時間累積出來的經驗

我自己覺得並沒有辦法好好表達出來~下回也許有機會可以再寫一點~

這幾次的相處下來,覺得館內的大哥都是面惡心善的~(咦?!是這樣形容嗎!哈哈)


最後一段我要說說自己的感受了~

我並沒有接觸過別的類似這樣在地深根的陣頭館的團體,這可以算是第一次

但卻跟我們在新聞上或是路上看到的很不一樣

大哥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堅持從談話中就可見端倪,

這點讓我有感覺到他們對於傳承和保留傳統文化是很有想法和用心的

廟會活動時,也不同於在其它廟會看到的那些陋習,

減少鞭炮量~指揮週邊的交通~不會因為是廟會而犧牲用路人的權益或覺得別人要來配合~

應該還有很多我沒看到的部份~但我對這兩點很有感而發阿~


另外,我沒拍到的是,館內有很多感謝狀,他們說要做帝君的手腳在有限的能力裡幫助別人

不論是國小貧困學童的學費和營養午餐費,還是到育幼院捐贈物資等等,

真的做了很多事,這都不是一般的團體會做到的~新莊有一個這樣的在地團體真的很棒!



最後令我感動的是~當我與忠義館的大哥聯絡時,對方很快就回應答應我了~

對方不知道我要問什麼~(其實我自己也不知道要問什麼啦!)

也不知道我到底想了解什麼~也不擔心我是詐騙集團~哈哈

就這麼爽快的答應我了~然後當天有好多的人一起來聊天~


這一年來做了新莊街的導覽,也拜訪了很多在地人

並不是因為我懂很多,所以可以導覽,是因為有那麼多在地人熱情的給予我們協助

那天從各位大哥口中聽到他們小時候的新莊,讓我對新莊又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熱心的幫助我多了解~甚至居中牽線,提供給我更多的管道~一切的一切都很令人感動


新莊故事遊藝隊是一個非營利的組織,大家都是利用空閒的時間來做導覽和拜訪

為的是希望新莊可以留下更多的故事給下一代

當在地人願意給予我們幫助時,我真心覺得這是新莊最美的風景


邀請你(妳),不管你是不是新莊人或跟著遊藝隊來到新莊的朋友~

有時間也可以到忠義館來走走~參拜林家億老師製做的關聖帝君~還有難得一見的三軍爺

甚至有緣的話也可以跟大哥們聊聊天~請忽略他們看起來有點兇的外表(咦?!又來)


故事又結束了!期待下一回我們又要拜訪哪個在地團體或耆老吧!!



(文:蔡婉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