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市巷在新莊路387巷。清朝乾隆嘉慶時期,由於劉厝圳、張厝圳等灌溉渠道的開鑿,
使新莊平原的產米量增加,成為台灣北部的產米重鎮,
當時新莊所產的米甚至可以運往大陸銷售。
而新莊街的河港,自然也成為新莊平原一帶重要的米糧輸出港,
甚至更出現了「米市街」、「米市巷」的名稱,在武聖廟後右廊牆重修碑中已有記載。
米市街是新莊街中的一段,約位於挑水巷與武聖廟之間,
清乾嘉時,該段新莊街上大多開米舖,是當時北部米糧的批發市場,
武聖廟的建立也與米商有著不可分的關係。
今日我們所熟知的板橋林本源家族,
其始祖林應寅與林平侯父子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來台後,
就是在新莊經營米、鹽生意發跡起家﹝註1﹞。
所謂的米市巷,則是位於米市街中的一條小巷子,是米的主要搬運巷道,
巷底還是當時稻米的轉運碼頭,昔日佃農繳租後如果還有剩餘的稻米,
也會挑到此巷內來零售。
潮江寺即位於米市巷底,早期也是搬運工人的休憩場所,只是一間小「草厝間仔」。
相傳新莊河岸原本約到大漢溪中線,由於屢遭洪水沖毀崩塌入大漢溪中,
百年來之泥沙淤積使河岸延伸,才形成今日的地形。
後來潮江寺也因為被大水沖毀而重建在現今位置並且擴建成祭拜觀音菩薩和土地公的廟宇。
﹝註1﹞:林平侯為林應寅次子,福建龍溪縣人,十六歲時隨父來台,居淡水廳新莊街。
林平侯為米商鄭 谷做事,平日勤勞謹慎,很得鄭的信任,數年下來積錢數百,
鄭又贈錢千金,讓他自己經營生 意,林平侯因善於書算,獲利非常豐厚。
後來他與林紹賢合辦全台鹽務,又買進帆船往來於南 北洋之間做生意,
擁資達到數十萬,富甲一方。
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林引退回鄉後,建永澤 堂,置義田,設義學,以回饋族人。
不久淡水漳泉械鬥起,戰火蔓延數百村落,新莊地當衝要 ,每被兩族所爭,
於是舉家南遷大嵙崁〈今大溪〉,後在大嵙崁開田鑿圳,致力建設。
清光緒 二年(1876年)林本源家族因辦學、賑災,奉旨嘉獎,
追贈三代一品,賜「尚義可風」之匾。
林 平侯辭世殯葬,在墓園入口處之道路邊上,立有「神道碑」壹塊,
上載主人之祖籍、名諱、官 銜等以示尊崇,
今移立於新莊路249號﹝此處產權屬於文昌祠所有﹞屋內,妥善保存。
(文:陳玉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