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莊老街文史演進及林泉成古厝
臺灣島和臺北盆地的形成都和地球[造山運動]及[斷層活動]有關,
臺北盆地原本就是一個大湖,學者多稱之為[古臺北湖],
新莊區位在臺北盆地的西半部,一般的海拔高度在海平面二.五公尺以下,
學者稱這一地區為新莊平原.新莊平原在未開墾之前,清朝官方文書稱[興直埔],
自古即有凱達格蘭族[武勞灣社]在此生活.
台灣土地的拓墾順序是自南而北的─自南部、經中部、最後才到北部,
十八世紀漢人的腳步逐漸開墾至新莊平原,凱達格蘭族被迫遷徙逃亡至山麓地帶.
新莊為什麼可以在清朝雍正和乾隆年間,逐漸取代八里坌和淡水,
一躍成為北台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說來也頗為神奇,
竟然是因為大地震所形成的湖泊所致!新莊平原低於海平面,大部分都淹沒在水中,
為新莊帶來了地廣土沃的農業優勢外,還從此為新莊添加了海港的功能,
大型商船可以從淡水河口直接開到新莊港,新莊人也有機會從單純的拓墾者角色,
轉變為具有多重身分的商人.
由於新莊平原水陸交通便捷,商船往來毫無阻礙,有利貨物集散,
再加上土地肥沃,興建水利灌溉渠道設施完善,成為清代最重要的產米區之一,
乾隆中葉迅速崛起,一躍成為[千帆林立]、[市肆聚千]的台灣北部最大都市,
所以才有時諺[一府、二鹿、三新莊]之譽,新庄街也成為當時北台灣最繁華熱鬧的一條街.
臺灣是日本明治維新強盛之後第一個海外殖民地,日本治理臺灣初期,
是本著[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基本政策來經營,一開始就派許多一流人才、醫生、教師、工程師等來台
,因此在農業相關的水利設施(例如整修新莊後村圳),
現代化的交通建設(在新莊中正路開築公路、引進巴士)上非常積極,
甚至為進行殖民同化,對教育的推行也十分用心(明治31年[1898年]於新莊文昌祠成立興直公學校,
是北台灣第一所公學校),明治35年[1902年]還因新莊各市集流行鼠疫,修築衛生下水道,
改善了新莊街民的生活環境.
特別是在大正8年(1919年)市區改正計畫,將原本四米寬的新莊街,加倍拓寬為八米,
整條新莊街店面全部重新大改造,兩戶之間採用8吋共同牆壁,
所有店面統一招牌式樣,統一圓拱形走廊,市容看起來很壯觀.
但礙於每戶的財力不同,有一樓、二樓、三樓之分,大部分是一樓的土造厝,
林泉成古厝就是在此時建造的二層洋樓,至今仍然保存非常良好.
林泉成古厝位於新莊路405號,閩南式的屋身,但採用當時引進的鋼筋及水泥為結構,
立面山牆有當時風行的巴洛克裝飾,繁複的花紋非常華麗,山頭有[十德堂]題字,
而一、二樓之間的橫帶裝飾則題有[林泉成]三個字.
一樓的拱形開口處以拱心石為裝飾,廊柱的柱頭及柱底也都有幾何線條裝飾,
都是當時流行的建築樣式,幸好還有林泉成古厝可以為新莊老街往日風華做見證.
(文:陳玉玲)
三百年前新莊街盛況~(圖:簡文仁)
老街上的林泉成(圖:簡文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